搞定 HTTP 协议(一):HTTP 与网络基础

unsplash @tvick 无论是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客户端工程师还是测试工程师,HTTP 协议都是我们每天需要打交道的东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包括我自己,对于 HTTP 协议的学习都是碎片化且不成体系的。然而 HTTP 协议又如此重要,性能优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网络优化,全面理解 HTTP 协议就可以让我们的页面更快,体验更好。 同时,网络也是每一个程序员都应该掌握的底层知识,它与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被称为程序员的内功,掌握了内功,我们才能在职场上走的更远。HTTP 协议属于网络协议中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我们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它。 其实系统学习 HTTP 协议的材料非常少,像 《HTTP 权威指南》这样的大部头年代也非常久远,所以我最近的学习套路,是在阅读 HTTP/1.1 版本 RFC7230 文档的同时,在极客时间上阅读网络相关的几个专栏。 而在最近的深入学习中我也发现, HTTP 协议的概念众多,常常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就像学习金字塔理论所指出的,通过听讲和阅读能记忆的知识其实是很少的,而且俗话说的好 ——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也希望通过一个系列的写作,更快更好地掌握 HTTP 协议。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 《HTTP 与网络基础》。 起源 1989 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蒂姆·博纳斯-李(Tim Berners-Lee)博士提出一个构想:借助多文档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的超文本(HyperText),连成可参阅的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以帮助远隔两地的研究者们共享知识。 image 在这个构想中,他提出了 3 项 WWW 构建的关键技术: HTML URI HTTP 1990 年 11 月,CERN 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 Web 服务器和 Web 浏览器,远隔两地的人们终于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信息了,但受限于当时网络的速度与技术的限制,网络上的绝大多数资源都是纯文本,所以诞生之初的 HTTP 仅提供 GET 方法,从服务器上获取 HTML 文档,设计相当简陋。此时的 HTTP 协议版本,后来被称为 HTTP/0.9 ,但它并没有作为正式的标准被建立,HTTP/0.9 也含有 HTTP/1.0 之前版本的意思。 1993 年 1 月,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研发出 Mosaic 浏览器,它以内联等形式显示 HTML 图像,人们终于可以看到图文混排的 HTML 文档了。 1995年,网景公司发布了 Netscape Navigator 1.0,微软发布了 IE 1.0 和 2.0,随后服务器软件 Apache 以及 HTML 2.0 版本的出现,让 Web 技术突飞猛进的增长。HTTP 也在 Web 技术飞速的发展中,不断地迭代。1996 年 HTTP/1.0 版本正式发布,记载于 RFC1945。虽说是早期版本,但是与现在最常用的 HTTP/1.1 版本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该版本仍然在一些公司使用。 1995 年后,网景和微软的浏览器大战愈演愈烈,两家公司对当时发展中的 Web 标准视而不见,导致写 HTML 页面时,必须考虑兼容性问题,让很多人头痛不已。但不可否认的是,浏览器大战也推动了 Web 的发展。1999 年,HTTP/1.1 发布 RFC2612,虽然相对于 HTTP/1.0 来说改变不大,但却在日后的 20 多年里所向披靡,时至今日,HTTP/1.1 依然是绝大多数公司仍在使用的 HTTP 版本。 HTTP 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 HTTP 的发展历史,那么 HTTP 到底是什么? 在 HTTP/1.1 最新标准 RFC7230 中,是这么定义 HTTP 的: Th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is a stateless application-level request/response protocol that uses extensible semantics and self-descriptive message payloads for flexible integration with network-based hypertext information systems. HTTP 协议是一种无状态的、处于应用层的、以请求/应答方式运行的协议,使用可扩展的语义和自描述的信息格式,与基于网络的超文本信息系统灵活的相互作用。 在上面的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是需要我们特别留意的,理解了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掌握 HTTP 协议的本质。 无状态 无状态是指每一个请求/响应是被隔离的,后一个请求无法依赖前一个请求中的信息、字段等。也就是说 HTTP 协议不会对请求和响应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保存,不做持久化处理。比如,当用户 A 登录后,发起一个查询自己购物车中商品的请求,服务器会给出相应的响应。然而当用户 A 再次发起一个请求,想要查询自己信息的时候,服务器无法依据上一次请求判断用户 A 的身份,必须将用户身份再次告知服务器才可以。 应用层 应用层面向具体的应用提供数据。应用层的协议很多,比如 DNS 专门处理域名及 IP 的相互转换;FTP 专门传输文件;SMTP 专门发送邮件等等。而 HTTP 也是众多应用层协议中的一种,但是它却几乎可以传递一切东西,所以历经 20 余年的发展,依旧经久不衰,覆盖面及广 请求/应答 HTTP 的工作方式是由请求方首先建立连接发起请求,应答方接收到请求后才能做出响应,必须遵循”发起 - 接收“的工作模式。 可扩展语义 高度可扩展的语义,也是 HTTP 协议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最早的只支持 GET 请求的 HTTP/0.9 版本到现在最常用的 HTTP/1.1,HTTP 协议逐渐增加了很多请求方法、版本号、状态码等等。而且只要服务端和客户端就 HTTP headers 达成语义一致,新功能就可以被轻松加入进来。 自描述消息格式 我们可以自己描述消息,从自己描述的消息中我们可以知道传递的是文本、图片、音频还是视频。 超文本 所谓超文本,就是 HTTP 协议不仅可以传输文本,还可以传输图片、音频、视频以及超链接等复杂的数据。 网络分层到底是什么? OSI 概念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7 层模型。从它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OSI 只是一个供参考的概念模型,它从未被真正的实现。 OSI 的 7 层,从上至下分别是: image L7 应用层:解决业务问题,面向具体的应用传输数据; L6 表示层:将消息转换为应用层可以读取的消息; L5 会话层:建立会话、握手、维持网络的连接状态; L4 传输层:包括我们熟悉的 TCP 与 UDP 等,解决进程与进程之间的通讯; L3 网络层:主要包括 IP 协议,负责将报文从因特网上的一个主机发送到另一个主机上; L2 数据链路层:工作在局域网中,使用 MAC 地址标记网络上的设备,如路由器,然后将报文转到主机上; L1 物理层:电缆、光纤等。 TCP/IP 模型 OSI 只是一个概念模型,而平常工作我们最常用的还是 TCP/IP 模型。TCP/IP 模型其实就是 OSI 模型的简化版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4 层模型。 TCP/IP 的 4 层,由上至下分别是: image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其实 TCP/IP 模型与 OSI 模型十分相似,主要是省略了表示层、会话层与物理层的实现。这里每一层的功能实际上与对应的 OSI 模型十分类似,所以就不再罗列了。下面是一张 OSI 模型与 TCP/IP 模型的层级对照图,大家可以通过对照图来总结 TCP/IP 模型中各层的职责。 image 网络分层的好处是,每一次层都只负责自己的任务,其他层的事情完全不需要考虑,层次之间交互的时候,只需要调用接口就可以了。当某一层需要修改的时候,也完全不影响其他的功能。当然,有优势就一定有劣势,每一次进行网络通信的时候,都需要由上至下,一层一层的传递信息,反过来,又要一层一层的向上传递,对于性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与 HTTP 相关的协议 DNS DNS(Domain Name System)协议与 HTTP 协议一样,位于应用层,提供域名到 IP 地址之间的解析服务。主机与主机间的通信是通过 IP 完成的。但是 IP 地址是一串数字,比如 192.168.1.100,人们很难去记忆,所以就有了域名。相比于 IP 地址来说,域名是有意义的单词,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但是计算机却无法理解,而 DNS 就可以提供将我们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的域名解析为对应 IP 地址的服务(逆向反查也可以)。 以 www.baidu.com 为例,从左到右层级逐渐升高,最右侧的 com 称为顶级 DNS 服务器,中间的 baidu.com 称为权威域名服务器,最左侧的 www 就是对应的主机。因为全世界互联网上的电脑实在太多了,所以 DNS 服务器必须要进行分布式管理,并且要承受高并发。因此,DNS 服务器被设计成了一种树状的层次结构,解析域名时逐层递归查询,而最顶端是 13 组根 DNS 服务器。 image 除此之外,还需要众多的缓存来处理域名与 IP 地址间的映射关系,以提高访问速度。如浏览器缓存、本地 hosts 缓存、系统缓存。 当我们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域名时,通常查找域名与 IP 地址的映射关系的顺序是: 浏览器缓存 本地 hosts 系统缓存 根 DNS 服务器(看到是 com 结尾的,就告诉 com 顶级 DNS 服务的 IP 地址) 顶级 DNS 服务器(看到是 baidu.com,告诉 baidu.com 的权威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权威 DNS 服务器(查找对应主机,告诉 www.baidu.com 的真正 IP 地址) TCP TCP 协议位于传输层,提供可靠的字节流服务,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不丢失。 为了确保数据完整的到达目标处,TCP 协议采用了三次握手的策略: 发送端首先发送一个带 SYN 标志的数据包给接收端; 接收端收到后,回传一个带有 SYN/ACK 标志的数据包,表示确认; 发送端再次回传一个带有 ACK 标志的数据包,表示“握手”结束。 image 如果传输过程出现异常,TCP 协议会启动重发机制。 IP IP 协议位于网络层,主要完成寻址和路由选择(routing)的任务。IP 协议利用 IP 地址来定位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再利用 ARP 协议获取中转设备的 MAC 地址,完成路由选择的任务,直到找到目标 IP 地址。 HTTP 到底是如何访问 Web 的? 我们以访问 xxx 为例,当我们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可能只知道它的名字,比如 yy 大厦,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到达,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导航的协助,帮助我们找到 yy 大厦的具体地址,我们就可以顺利前往了。当我们在浏览器访问一个网站时,情况也类似。我们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www.xxx.com 后,浏览器只知道名字是 www.xxx.com,并不知道如何访问。于是,浏览器希望 DNS 能帮助他找到名字为 www.xxx.com 的具体地址,也就是 IP 地址。DNS 经过一番查询后,告诉浏览器你要去的地方的具体地址是 192.168.0.100,于是浏览器打包请求,使用 HTTP 协议,写明请求信息。 以上的 HTTP、DNS 都属于应用层协议,数据经过封装后,浏览器将应用层的包交给下一层传输层处理。 传输层通常包含两种常用的协议,面向连接的TCP 协议和无连接的 UDP 协议。这里以最常用的 TCP 协议为例。TCP 协议通常处理进程与进程间的通信,所以 TCP 通常带有两个端口,一个是浏览器的端口号,另一个是目标服务器的端口号。这样,操作系统就可以给指定的端口发送包了。 接着,包会被交给网络层,IP 协议就在这一层中。网络层通常处理主机与主机间的通信,所以 IP 协议包含浏览器所在主机的 IP 地址以及目标服务器所在主机的 IP 地址。随后操作系统将 IP 包发给链路层(MAC 层)。 在链路层会添加上 MAC 头部,然后包就可以漂洋过海了。 当服务端的链路层拿到数据后,会逐层向上发送,每到一层拿掉相应的头部,直到传输到应用层,才算真正接收到了浏览器发送过来的 HTTP 请求。 image 小结 本文是《搞定 HTTP 协议》的第一篇,主要介绍了 HTTP 协议的相关历史、概念、与 HTTP 相关的协议、网络分层模型等,以帮助大家对 HTTP 形成一个总体上的直观概念。下一篇,我会介绍 HTTP 协议的总体结构,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 RFC7230 [2] 《图解 HTTP》 [3] 极客时间 - 《透视 HTTP 协议》 [4] 极客时间 - 《趣谈网络协议》 [5] 极客时间 - 《Web 协议详解与抓包实战》

本文章由javascript技术分享原创和收集

发表评论 (审核通过后显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