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 Vue3 中响应式原理
引言
Vue.js 3.0 "One Piece"
正式发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真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相比于 Vue2.x
,Vue3.0
在新的版本中提供了更好的性能、更小的捆绑包体积、更好的 TypeScript
集成、用于处理大规模用例的新 API
。
在发布之前,尤大大就已经声明了响应式方面将采用 Proxy
对于之前的 Object.defineProperty
进行改写。其主要目的就是弥补 Object.defineProperty
自身的一些缺陷,例如无法检测到对象属性的新增或者删除,不能监听数组的变化等。
而 Vue3
采用了新的 Proxy
实现数据读取和设置拦截,不仅弥补了之前 Vue2
中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缺陷,同时也带来了性能上的提升。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它,看看 Vue3
中响应式是如何实现的。
Proxy ?
The Proxy object enables you to create a proxy for another object, which can intercept and redefine fundamental operations for that object.
MDN
Proxy
- 代理,顾名思义,就是在要访问的对象之前增加一个中间层,这样就不直接访问对象,而是通过中间层做一个中转,通过操作代理对象,来实现修改目标对象。
关于 Proxy
的更多的知识,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 —— 初探 Vue3.0 中的一大亮点——Proxy !,这里我就不在赘述。
reactive 和 effect 方法
Vue3
中响应式核心方法就是 reactive
和 effect
, 其中 reactive
方法是负责将数据变成响应式,effect
方法的作用是根据数据变化去更新视图或调用函数,与 react
中的 useEffect
有点类似~
其大概用法如下:
let { reactive, effect } = Vue;
let data = reactive({ name: 'Hello' });
effect(() => {
console.log(data.name)
})
data.name = 'World';
默认会执行一次,打印 Hello
, 之后更改了 data.name
的值后,会在触发执行一次,打印World
。
我们先看看 reactive
方法的实现~
reactive.js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应该导出一个 reactive
方法,该方法有一个参数 target
,目的就是将 target
变成响应式对象,因此返回值就是一个响应式对象。
import {isObject} from "../shared/utils";
// Vue3 响应式原理
// 响应式方法,将 target 对象变成响应式对象
export function reactive (target) {
// 创建响应式对象
return createReactiveObject(target);
}
// 创建响应式对象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
// 不是对象,直接返回
if ( !isObject(target) ) return target;
// 创建 Proxy 代理
const observed = new Proxy(target,{})
return observed;
}
reactive
方法基本结构就是如此,给定一个对象,返回一个响应式对象。
其中 isObject
方法用于判断是否是对象,不是对象不需要代理,直接返回即可。
reactive
方法的重点是 Proxy
的第二个参数handler
,它承载监控对象变化,依赖收集,视图更新等各项重大责任,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对象。
handler.js
在 Vue3
中 Proxy
的 handler
主要设置了 get
,set
,deleteProperty
,has
,ownKeys
这些属性,即拦截了对象的读取,设置,删除,in
以及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
方法和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
方法。
这里我们偷个懒,暂时就考虑 set
和 get
操作。
handler.get()
get
获取属性比较简单,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这里我们用一个方法创建 getHanlder
。
// 创建 get
function createGetter () {
return function get (target, key, receiver) {
// proxy + reflect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target[key];
// 如果是对象,递归代理
if ( isObject(res) ) return reactive(res);
console.log('获取属性的值:', 'target:', target, 'key:', key)
return res;
}
}
这里推荐使用了 Reflect.get
而并非 target[key]
。
可以发现,Vue3
是在取值的时候才去递归遍历属性的,而非 Vue2
中一开始就递归 data
给每个属性添加 Watcher
,这也是 Vue3
性能提升之一。
handler.set()
同理 set
操作,我们也是用一个方法创建 setHandler
。
// 创建 set
function createSetter () {
return function set (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 设置属性值
const res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return res;
}
}
Reflect.set
会返回一个 Boolean
值,用于判断属性是否设置成功。
完事后将 handler
导出,然后在 reactive
中引入即可。
const get = createGetter();
const set = createSetter();
// 拦截普通对象和数组
export const mutableHandler = {
get,
set
}
测试几组对象貌似没啥问题,其实是有一个坑,这个坑也跟数组有关。
let { reactive } = Vue;
// 代理数组
let arr = [1,2,3]
let proxy = reactive(arr)
// 添加元素
proxy.push(4)
如上例子,如果我们选择代理数组,在 setHandler
中打印其 key
和 value
的话会得到 3 4
,length 4
这两组值:
- 第一组表示给数组索引为
3
的位置新增一个4
的值 - 第二组表示将数组的
length
改为4
如果不作处理,那么会导致如果更新视图的话,则会触发两次,这肯定是不允许的,因此,我们需要将区分新增和修改这两种操作。
Vue3
中是通过判断 target
是否存在该属性来区分是新增还是修改操作,需要借助一个工具方法 —— hasOwnProperty
。
// 判断自身是否包含某个属性
function hasOwnProperty (target,key) {
return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target,key);
}
这里我们将上述的 createSetter
方法修改如下:
function createSetter () {
return function set (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 需要判断修改属性还是新增属性,如果原始值于新设置的值一样,则不作处理
const hasKey = hasOwnProperty(target, key);
// 获取原始值
const oldVal = target[key];
const res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target[key]=value;
if ( !hasKey ) {
// 新增属性
console.log('新增了属性:', 'key:', key, 'value:', value);
} else if ( hasChanged(value, oldVal) ) {
// 原始值于新设置的值不一样,修改属性值
console.log('修改了属性:', 'key:', key, 'value:', value)
}
// 值未发生变化,不作处理
return res;
}
}
如此一来,我们调 push
方法的时候,就只会触发一次更新了,非常巧妙的避免了无意义的更新操作。
effect.js
光上述构造响应式对象并不能完成响应式的操作,我们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effect
,它会在初始化执行的时候存储跟其有关的数据依赖,当依赖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则会再次触发 effect
传递的函数。
其基本雏形如下,入参是一个函数,还有个可选参数 options
方便后面计算属性等使用,暂时不考虑:
// 响应式副作用方法
export function effect (fn,options = {}) {
// 创建响应式 effect
const reactiveEffect = createReactiveEffect(fn, options);
// 默认执行一次
reactiveEffect()
}
createReactiveEffect
就是为了将 fn
变成响应式函数,监控数据变化,执行 fn
函数,因此该函数是一个高阶函数。
let activeEffect; // 当前 effect
const effectStack = []; // effect 栈
// 创建响应式 effect
function createReactiveEffect (fn, options) {
// 创建的响应式函数
const reactiveEffect = function () {
// 防止不停更改属性导致死循环
if ( !effectStack.includes(reactiveEffect) ) {
try {
effectStack.push(reactiveEffect);
// 将当前 effect 存储到 activeEffect
activeEffect = reactiveEffect;
// 运行 fn 函数
return fn();
} finally {
// 执行完清空
effectStack.pop();
activeEffect = effectStack[effectStack.length - 1];
}
}
}
return reactiveEffect;
}
createReactiveEffect
将原来的 fn
转变成一个 reactvieEffect
, 并将当前的 effect
挂到全局的 activeEffect
上,目的是为了一会与当前所依赖的属性做好对应关系。
我们必须要将依赖属性构造成 { prop : [effect,effect] }
这种结构,才能保证依赖属性变化的时候,依次去触发与之相关的 effect
,因此,需要在 get
属性的时候,做属性的依赖收集,将属性与 effect
关联起来。
依赖收集 —— track
在获取对象的属性时,会触发 getHandler
,再次做属性的依赖收集,即 Vue2
中的发布订阅。
在 setHandler
中获取属性的时候,做一次 track(target, key)
操作。
整个 track
的数据结构大概是这样
/**
* 最外层是 WeakMap,其 key 是 target 对象,值是一个 map
* map 中包含 target 的属性,key 为每一个属性 , 值为属性对应的 `effect`
*/
key val(map)
{name : 'chris} { name : Set(effect,effect) , age : Set() }
目的就是将 target
,key
,effect
之间做好对应的关系映射。
const targetMap = new WeakMap();
// 依赖收集
export function tract(target,key){
// activeEffect 为空
if ( activeEffect === undefined ) {
return; // 说明取值的属性,不依赖于 effect
}
// 判断 target 对象是否收集过依赖
le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 不存在构建
if ( !depsMap ) {
targetMap.set(target, (depsMap = new Map()));
}
// 判断要收集的 key 中是否收集过 effect
let dep = depsMap.get(key);
// 不存在则创建
if ( !dep ) {
depsMap.set(key, (dep = new Set()));
}
// 如果未收集过当前依赖则添加
if ( !dep.has(activeEffect) ) {
dep.add(activeEffect);
}
}
打印 targetMap
的结构如下:
**触发更新 —— trigger
**
上述已经完成了依赖收集,剩下就是监控数据变化,触发更新操作,即在 setHandler
中添加 trigger
触发操作。
// 触发更新
export function trigger (target, type, key) {
// 获取 target 的依赖
cons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 没有依赖收集,直接返回
if ( !depsMap ) return;
// 获取 effects
const effects = new Set();
// 添加 key 对应的 effect
const add = (effectsToAdd) => {
if ( effectsToAdd ) {
effectsToAdd.forEach(effect => {
effects.add(effect)
})
}
}
// 执行单个 effect
const run = (effect) => {
effect && effect()
}
// 获取 key 对应的 effect
if ( key !== null ) {
add(depsMap.get(key));
}
if ( type === 'add' ) { // 对数组新增会触发 length 对应的依赖
let effects = depsMap.get(Array.isArray(target) ? 'length' : '');
add(effects);
}
// 触发更新
effects.forEach(run);
}
这样一来,获取数据的时候通过 track
进行依赖收集,更新数据的时候再通过 trigger
进行更新,就完成了整个数据的响应式操作。
再回头看看我们先前提到的例子:
let { effect, reactive } = Vue;
let data = reactive({ name: 'Hello' })
effect(() => {
console.log(data.name, ' ***** effect ***** ');
})
data.name = 'World'
控制台会依次打印 Hello ***** effect *****
以及 World ***** effect *****
, 分别是首次渲染触发跟更新数据重渲染触发,至此功能实现!
总结
整体来说,Vue3
相比于 Vue2
在很多方面都做了调整,数据的响应式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可以看出尤大团队非常巧妙的利用了 Proxy
的特点以及 es6
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另外,Composition API
的模式跟 React
在某些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设计模式让我们在实际开发使用中更加的方法快捷,值得我们去学习,加油!
最后附上仓库地址 github,欢迎各位大佬批评斧正~
发表评论 (审核通过后显示评论):